|
|||
|
|||
□时报记者 金显花 摄影报道 “大家快来尝尝,自家地里种的,都是今天早上刚摘的西红柿,可新鲜了,味道特别好!”炎炎夏日,海东市乐都区卯寨景区门口,王大娘向景区内的游客吆喝着,面前摆放着一筐西红柿,不时有游客上前询问购买。 今年60多岁的王大娘,家住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儿子在外打工,自己和老伴在自家的温室大棚里种植了西红柿,西红柿一成熟就拿到卯寨景区销售。“瞧见没,那边那个是我老伴,我俩每天都到这里卖西红柿,大概卖了十来天了,每天都能卖个三四百元,收入挺不错的!”王大娘乐呵呵地说。 如今,依托卯寨景区建设,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景区的河道边就形成了一个“市场”,王大娘家种的农产品轻松销售出去了,还卖上了好价钱。 同样,正在特色小吃一条街凉面店里忙碌的徐大娘,见客人前来,便热情招呼。“我家就在附近,到这里打工一个月给我2500元,既能顾上家里还能挣到钱,女人能挣钱了家里地位都不一样了!”徐大娘高兴地说。 卯寨景区地处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景区规划面积2.43平方公里,跨扎门、老庄、新庄三村。新庄村为景区核心区,为推动景区全面发展,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致富,景区成立了扎门、老庄、新庄村联合党总支,破解了因不同村级组织认识不统一、步调不一致而造成的村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脱贫攻坚模式。 成立卯寨景区,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高庙镇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卯寨景区建设如火如荼之时,正是用人之际,我积极与卯寨近年毕业的大学生联系,动员他们返乡创业。”李连和告诉记者,在景区管理岗位上他安排了4名返乡大学生和3名旅游服务等专业的周边村大学生,给返乡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和就业岗位,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与此同时,景区所有的工程,他从不对外承包,亲自安排本村和周边村的剩余劳动力到景区务工,在阶段性重点项目建设时,吸纳800余名劳动力务工(植树、泥瓦工、木工、钢筋工、零杂工等),每月每人可实现经济收入2000至3000元左右。 截至目前,120多名农户在此长期务工就业,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务工。通过景区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壮大,提供的务工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农户就地就近务工,提高了收入,实现了长期稳定脱贫致富。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李连和也大胆提出创新机制,将集体资产管理和农户利益相联结,按照“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利益由全体村民共享”的原则,将卯寨景区花田、民宿宾馆、农事观光采摘园、养殖场等项目,按照“四议两公开”的民主决策方式,讨论确定了项目建设和入股分红等相关事宜。 在集体资产管理上,通过折股量化、分权配股的方式,设置集体股、管理股、土地个人股和全体村民股,全体村民股收益主要用于本村户籍的全体村民按人口进行分红。卯寨景区的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了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攻城梯”,2018年还被确定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如今,在李连和的带领下,乡亲们大力发展民俗农事体验、休闲观光采摘、乡村旅游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9500元增加到12200元,带动景区党总支带领的新庄、扎门、老庄3村27户71人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