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扶贫 一切付出都值得[海东时报]

时报记者 李富生 通讯员 李长德

“作为一名扶贫驻村干部,投身于精准扶贫工作,我很骄傲。我深知这项使命责任多么重大,工作多么辛苦,但只要看到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我就觉得再辛苦都值了。”互助县东和乡宋家庄村驻村工作队员李轩如是说,朴实的话语透露出一名共产党员本真的为民情怀。

主动请缨 尽显党员本色

2016年10月,时任柴达木监狱科员的李轩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主动请缨到互助县东和乡宋家庄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

驻村伊始,李轩深知第一步做的就是转换角色,做一名实实在在的宋家庄村人,为此他一头扎进了农家屋舍,奔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户拉家长、谈生产,靠着“一张嘴两条腿”,与全村人搭话寒暄,熟悉村情民俗。在走访了800余户后,他对宋家庄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主要致贫原因以及脱贫意愿有了全面了解,为精准识别夯实了基础。

“虽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了,但这是人生该有的一种经历,要好好把握、好好体验,把扶贫驻村工作做好,让贫困户走出长期贫困的困境,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生才有活着的意义。”当记者问起李轩脱贫攻坚工作对他意味着什么?他是这么回答的。

听诊把脉 赢得群众喝彩

群众工作难免复杂,但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就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

在最初精准识别的过程中,李轩选择从农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其所思所想,剖析具体原因,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细致讲解精准扶贫识别标准和程序,通过摆事实、拿证据、做比对等方法,让农户心服口服,为精准扶贫工作夯实了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扶贫政策宣讲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扶贫成果。为让政策宣传讲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李轩不厌其烦的和同事们互相练习讲解,深讨方言俚语,用群众能听懂的语言耐心宣讲政策。几年来,李轩在与群众的寒暄中让政策潜移默化地融入其脑海,深入其心灵。

脚踏实地 绘就幸福乡村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李轩在做好日常入户走访、宣讲政策、督促产业发展之外,考虑最多的就是发展思路和未来规划。

在经常性深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全面掌握宋家庄村现状的基础上,李轩认真梳理出了以改善村容村貌、人畜饮水、村民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逐步谋划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几年来,落实项目资金304.6万元,顺利实施村活动广场、村卫生室、村办公楼、蓄水池、人畜饮水工程、道路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20多个,为宋家庄村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如今,宋家庄村的藜麦种植等规模经营正如火如荼发展,新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也在酝酿中,村民们致富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